中丹学院2025年企业创新日活动成功举办

  • 张晴
  • 2025-11-27
  • 26

  2025年11月24日至25日,Corporate Innovation Days 2025(CID 2025)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中丹大楼成功举办。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携手中国丹麦商会(DCCC)、丹中商会(DCBF)、丹麦创新中心(ICDK)、丹麦工业联合会(DI)共同举办,以“诚信创新:可持续、可追溯、可验证、可问责的创新”(Innovating with Integrity: sustainable, traceable, verifiable, accountable innovation)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丹两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商协会及创新机构的代表参加,围绕可持续与责任创新展开交流。

图1 会议合照

  开幕式由中丹学院创新管理项目丹方负责人,丹麦奥尔堡大学Dmitrij Slepniov副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林晓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恰逢中丹建交75周年,双方在科研、教育和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基础良好,希望依托中丹学院和企业创新日活动,进一步推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

图2 林晓致辞

  中丹中心丹方执行主任Morten Laugesen从建筑与空间布局出发,介绍了中丹大楼在开放共享、促进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设计理念,指出大楼本身就是一座“为合作而建”的平台。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教授则以企业创新日的发展为例,强调合作与交流始终是创新的基础,这一理念与中丹大楼“开放、共享”的空间设计相契合。她指出,企业创新日已经成为中丹学院的重要品牌活动和学院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师生共同参与中丹学院发展历程、塑造学院文化的重要平台。

图3 Morten Laugesen致辞


图4 王海燕致辞

  在随后的致辞和报告中,多位嘉宾围绕中丹合作与责任创新分享了各自的观察与思考。丹麦驻华使馆副馆长兼公使 Anders Bøtker Siegumfeldt 指出,当前创新不仅要追求效率和速度,更需要兼顾可信度和可持续性,透明度和问责机制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丹麦商会(DCCC)全国主席 Mathias Boyer 回顾了商会在华工作的实践,介绍在绿色能源、政策倡导和企业合作方面的经验,并表示将继续支持中丹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丹中商会(DCBF)秘书长 Hans Henrik Pontoppidan 以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anish Companies Innovating in China” 为题作报告,分析丹麦企业在华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在复杂政策环境和跨文化语境下,企业需要在市场开拓、合规要求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找平衡。哥本哈根科技大学教授 Yvonne Dittrich 则以 “Rethinking Sustainability as a Common Project” 为题,提出应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一项“共同项目”,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社会和制度层面,需要跨国、跨部门协同推进。


图5 致辞和报告嘉宾(由左至右、由上至下依次为:Anders Bøtker Siegumfeldt、Mathias Boyer、Hans Henrik Pontoppidan、Yvonne Dittrich)

  在主题演讲之后,活动设置了“企业‘10×10’路演”(10×10 Company Fire Pitches)环节。来自Velux、Novonesis、Qingyue、VisionBlue Technology、Fujian Benz Automotive、NineUnited、Danfoss、Archiland Intl & FunFarmFam、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Orient Sundar Group等十家机构的代表,围绕可持续建筑、生物技术、ESG信息披露验证、海洋循环经济、能源效率、教育创新和未来居住方式等主题,介绍各自在“可持续、可追溯、可验证、可问责”方面的实践案例,展示了不同行业将责任理念融入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具体路径。


图6 企业“10×10”路演

  在企业路演基础上,嘉宾围绕“如何通过政策、平台与产业生态支持责任创新”开展了圆桌讨论。来自ICDK、丹麦工业联合会、ImpactHub上海以及相关高校和企业的代表,从创新平台建设、制度环境、ESG实践和创业生态等方面分享经验,认为应通过多方协作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支持条件。

图7 圆桌讨论

  第二日活动开始时,中丹学院社会科学领域中方协调人赵红教授和丹方协调人 Stine Haakonsson 副教授分别致辞。随后,CID 2025期间设置的“从绿色愿景走向绿色影响”(From ‘Green Intent’ to ‘Green Impact’)互动工作坊,由丹麦工业联合会(DI)可持续发展与ESG总监Heidi Berg 主持。她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介绍了生命周期分析(LCA)、数字产品护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DPP)等工具在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和信息透明方面的应用,并以奔驰、VisionBlue、NineUnited等案例说明如何利用数据和工具避免“绿色洗牌”,推动企业将绿色承诺转化为可衡量的成果。工作坊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参与者围绕DPP信息流设计、中小企业参与难点等问题展开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责任创新实施路径的理解。

图8 赵红和Stine Haakonsson致辞


图9 互动工作坊

  在此基础上,活动还设置了面向学生和青年学者的“从课堂到职场”(From Classroom to Career)交流环节,将责任创新议题延伸至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来自Mercedes、Orient Sundar、Qingyue、ICDK 等机构的代表,介绍各自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岗位和发展路径。多位SDC校友分享毕业后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介绍如何将中丹学习经验转化为职业优势。现场同步开放 “职业发展与人才交流区”(Career and Talent Zone),多家企业和机构设立交流展台,学生可以咨询岗位信息、投递简历,企业则借此加深对中丹学院学生能力结构的了解,形成了双向沟通的人才交流平台。

图10 职业发展与人才交流区

  在闭幕环节,Dmitrij Slepniov 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届 CID 2025通过高层致辞与报告、企业路演、圆桌讨论、互动工作坊和职业发展交流等环节,展现了从理念到实践、从工具到人才的完整链条,推动中丹双方在可持续与责任创新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他感谢各方嘉宾、合作机构以及师生和志愿者的支持,并期待未来继续通过企业创新日平台,深化中丹在科研、教育和产业方面的务实合作。


图11 Dmitrij Slepniov主持闭幕式

文/罗钧元 张晴 图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