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高气爽的日子,是春天播种的幼苗成熟的季节,象征着丰收的喜悦与未来的希望。中丹学院共有七位主讲人深入北京14所中小学,为同学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科普课程,向“种子”们传播科学的思想,滋润知识的甘霖。
本学期春分工程线下授课已经正式开启,快来看看各位主讲人的风采吧!
1、周宇轩
免疫系统与身体健康
我们的健康生活离不开免疫系统的默默付出,小到每一次受伤、打喷嚏,大到每一次生病发烧都和免疫系统息息相关,了解免疫系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健康生活。周宇轩从春天普遍的花粉过敏现象出发,从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介绍了免疫系统是如何保护我们的身体。同时以小区保安和警察作为形象例子让同学们能够更快地理解免疫系统中不同细胞地功能和作用。最后周宇轩以新冠病毒为引,介绍了病毒入侵过程中免疫系统地作用,同时也介绍了疫苗地重要性,并提醒同学们合理作息、健康饮食和积极锻炼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大家要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自己,并向更多人传递,让更多人知道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2、陶鸣鸣
生活中的微塑料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塑料,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却也被称为“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这两种极其矛盾的评价为何而来呢?带着疑问,2022级水与环境项目的博士研究生陶鸣鸣从塑料引入微塑料,并从其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给北大附小学石景山学校的同学们科普了“微塑料”这一新型污染物。
通过把复杂的科学研究精炼成简单易懂的图片,陶鸣鸣介绍微塑料污染已经遍布全球,并通过大气或洋流作用危及到南极和北极地区,且微塑料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危及到人体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健康。基于上述了解,同学们对于“微塑料”的危害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意识到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降低食用外卖的频率,和爸爸妈妈一起使用玉米淀粉、小麦秸秆等环境友好型材料制品,以替代一次性餐具等塑料制品。
关于水的五个秘密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对于赖以生存的水,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比如,自然界中的水以何种形态存在,又是如何迁移和转化的呢?是什么造成了水体污染,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干净自来水又经过了怎样的处理呢?带着这些疑问,水与环境项目的2022级博士研究生陶鸣鸣带领五一未来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关于水的秘密的探索之旅。
首先,陶鸣鸣以水的三态转换为切入点,给同学们介绍了自然界的水循环,主要包括降水、蒸腾与蒸发。再者,从动物、植物再到人体,陶鸣鸣用生动的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不同生物体的含水量、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体含水量,以及向正处于少年时期的同学们提议健康地补水。在第三部分中,陶鸣鸣向同学们提问——水是怎么变脏的?水污染对人体和动、植物体又有何危害?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让同学们对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分类和来源,以及水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有了初步的认知。紧接着,陶鸣鸣给同学们抛出了下一个问题——干净的自来水从何而来?在这个部分,给同学们普及了北京市的水源现状,用生动形象的卡通图为同学们介绍了水中的污染物质以及污水处理的流程。随后,陶鸣鸣给同学们展示了世界以及我国的贫水现状,呼吁大家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土壤生病?请看我妙手回春
土壤被誉为我们的大地母亲,没有土壤就没有土壤生物多样性,也就没有农业,动植物和人类都将无法生存。对于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土壤真的“生病”了吗?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土壤?人类如何与土壤和谐共存?基于上述疑问,水与环境项目的2022级博士研究生陶鸣鸣带领密云区第一小学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关于土壤的探索之旅。
3、王雨芳
小身材大能量:无处不在的纳米材料
以“纳米”为主题的日用品是否涉及智商税?它们又是如何利用“纳米”属性的呢?在一系列有趣问题的引导下,2021级环境科学专业的王雨芳同学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纳米世界。
首先,王雨芳向同学们详细解释了“纳米”这个单位的涵义,随后引出了对“纳米材料”的定义,接着以石墨烯纳米材料获得诺贝尔奖的案例引起了同学们的一片惊叹。随着概念的阐释,王雨芳深入探讨了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包括生活、医药、环保以及科技等的广泛应用,并以“太空电梯”为例,为同学们描绘了纳米科技未来的前景。
最终,汇报在总结与拓展环节结束,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通过深入思考,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海绵城市:告别“城市看海”,让城市自由呼吸
如何将钢筋混凝土下的“水泥城市”变为更加生机盎然“生态城市”?如何告别“城市看海”、“街上游泳”等强降雨带来的自然灾害?在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下,王雨芳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海绵城市建设的精彩科普。
首先,王雨芳引导同学们从海绵展开联想,由海绵的性质本身探讨“海绵城市”应具有的功能和效用。同学们反响积极而热烈,不断举一反三,深刻理解了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特征,并认识到生态建设方案与传统工程思维的截然不同。
随后,王雨芳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具体建设措施: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性路面、植草沟、屋顶花园等,这些新型设施的引入令同学们耳目一新。紧接而来的是试点城市案例分析,同学们积极用方才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与运用,教室里的气氛十分高涨。
最终,本次讲解在总结与拓展环节落下帷幕,王雨芳积极引导同学们进行总结与反思,并留下了思考问题,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奇思妙想,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建言献策。
4、徐珍
今天你低碳了吗?低碳生活每一天
来自化学工程项目的徐珍同学首先播放了视频“地球的自述”,从全球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沙尘暴等令人忧心的地球现状入手,引出了温室效应及地球的环境问题。其次,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双碳等政策,带领同学们学习了碳减排和高值转化,包括燃煤锅炉混氨燃烧:实现碳减排;CCUS:零排放“兜底”技术;二氧化碳高值转化为碳酸二甲酯和甲醇等。最后,讲解了如何从个人的生活方面减少碳排放以及各个国家对于碳排放的行动。呼吁更多同学践行低碳生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科技创新靠近低碳未来式。
5、高江月
是谁偷吃了我们将近一半的牛肉面——通货膨胀的社会现象
高江月同学开展了一场“是谁偷吃了我们将近一半的牛肉面——通货膨胀的社会现象”的科普活动。她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创新,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经济学。
然后以牛肉面涨价事件、橡皮交换铅笔为例,向同学们揭示了经济学知识中的通货膨胀。通过从“通货”和“膨胀”两个角度入手,她带领大家探索通货膨胀的原理,并使用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使得这个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她首先讲解了货币的概念。从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开始,她辨别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数字货币,并且谈及了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的区别点,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对不同类型的货币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知。接着,她讲解了通货的概念。从货币分层开始,她辨别通货膨胀中“通货”的含义,使得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通货膨胀。
6、单丽雯
探索胡惟庸线之谜
环境科学的单丽雯同学,从一张夜间灯光图出发,从灯光的疏密差异引出了科普的主题——探索“胡焕庸线”之谜。“胡焕庸线”是刻画我国人口地域分布规律的一条地理界线,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首次发现了这一规律,那么在80多年后的今天,胡焕庸线的地理规律还成立吗?
围绕这一问题,她利用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文献给出了回答——胡焕庸线的规律在今天仍然成立。此后,又细致讲述了胡焕庸线丰富的地理意义,深入探究了胡焕庸线稳定存在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原因。
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胡焕庸线”会被打破吗?
地球摄影师—遥感卫星
围绕当下热点地理技术——遥感RS,单丽雯同学为大家科普了卫星的发展历史、种类及遥感卫星的分类和工作原理。此后重点围绕遥感技术的应用,从气象预告、考古监测、农业监测、森林监测、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展开,详细科普了遥感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最后拓展了遥感之外的另外两项地理信息技术GIS和GPS及二者与遥感RS的紧密配合。
景观会说话吗?
单丽雯同学带着大家以“线上旅游”的形式,通过图片、视频让大家感受国内多个省市,其典型的建筑、民居与当地环境、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出本节科普课的主题——《景观会说话吗?》。此后,又区分乡村和城镇,具体讲解了人类在克服气候、地形限制和弘扬民族历史的过程中,建筑风格和结构受到的具体影响,在最后总结了“景观会说话”的科学理由。
探索我国居民饮食的地域差异
以南北方米面和“甜咸粽”的偏好差异引出科普课的主题——《探索我国居民饮食的地域差异》。单丽雯同学举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域饮食习惯,例如南甜北咸,西北地区碗比脸大,云贵川吃辣能力top3等,在此基础上,引出地域、地理环境和地域饮食文化几个概念,总结了我国南北方典型的地域饮食特征。此后又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详细解释引起了我国地域饮食差异的因素,例如气候、海陆位置、土壤、文化等。
7、蔡艳德
洗衣液的“魔法”
洗衣液和洗衣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洗涤剂,可是其产生清洗作用的原理,却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索。10月13日,蔡艳德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中部,给高一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趟关于洗衣液的科普课程。他从简单的“水油溶解现象”出发,向同学们展示了表面活性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组成和合成路径,并揭示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之后,蔡艳德引用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水膜实验,向大家详细分析了表面张力如何影响水的表面特性。这堂科普课程生动地为同学们解释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秋天是大自然的丰收季节,也象征着收获与成长。与春天相比,秋天的色彩更加斑斓,宛如一幅绚烂的画卷。每一位学生都像是五彩斑斓的秋叶,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未来的可能。与“春分工程”同行,我们有幸见证他们的进步和成长。他们的笑容是最美丽的果实,他们的进步是最灿烂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