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爽的秋风送来了收获的果实,果实中孕育着新生的种子,象征着我们未来的希望。九月份,中丹学院共有五位主讲人深入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为带来同学们了生动有趣的科普课程,向“种子”们传播科学的思想,滋润知识的甘霖。本学期春分工程线下授课已经正式开启,快来看看各位主讲人的风采吧!
神经科学专业的张又丹同学, 从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经历出发,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 “你是否会写着作业就坐不住了,想要去玩玩别的呢?” 从而引入了科普的主题——什么是正念冥想。
在成年人群体中,冥想能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控制情绪;在未成年的成长教育中,正念冥想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让孩子们增强对自我的感知,从小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中,张又丹同学设计了正念运动、想象一颗湖中石等互动环节,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全新的正念身心灵之旅。“正念是深植于每一个人心底的智慧。”她最后这样子总结道,“把你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在心上,这就是正念的态度。”
你知道该如何分清创意和创新吗?2020级创新管理专业的徐梦晨为中科院附小的同学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头脑风暴。“什么是创新?什么是营销?营销创新又是什么?”从基本概念的拆解到创意工具的介绍,徐梦晨由浅入深地带领同学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创意世界,短短一节课,从学到用,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创意工具的使用。
最后的互动环节更是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小队长们纷纷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团队通过头脑风暴想出的队名,最终的冠军花落了“左右为难”小队。他们合理使用了课上学到创意工具(思维导图和思维导图),充分结合了团队成员的姓名特点和兴趣爱好,真可谓名副其实呢!
来自水与环境项目的单丽雯同学以南北方米面和“甜咸粽”的偏好差异为出发点,引出了这节科普课的主题——“探索我国居民饮食的地域差异”。单丽雯同学举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域饮食习惯,例如南甜北咸,西北地区碗比脸大,云贵川吃辣能力较强等,在此基础上,引出地域、地理环境和地域饮食文化几个概念,总结了我国南北方典型的地域饮食特征。此后,她又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详细解释引起了我国地域饮食差异的因素,例如气候、海陆位置、土壤、文化等。科普课主题与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热情高涨,还积极分享了自己家乡独有的美食,并尝试分析了背后可能的地理因素。
来自食品与健康专业的霍诗薇同学在到达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后,先在科普课前了解了同学们对于食品的关注话题,以便在科普过程中解答。在随后的课堂中,她围绕食品学科本身的研究性与广泛性进行讲解,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食品营养与健康的介绍,从营养素本身与食物类型入手,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式的科普。期间,针对不同食品的不同作用,霍诗薇以班级里的同学们为例,讨论了贫血、缺钙、增肥等人群不同的推荐食物,给出了大家在当前发育阶段应当养成的进食习惯与食品选择考虑因素。同学们也积极参与,踊跃提出问题,对食品方面的知识与食品学科本身展现了极大的热情,也让科普活动更好的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2020级中丹学院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专业的关昊雯同学,走进了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进行脑机接口技术的科普。关昊雯以科幻电影《阿凡达》、《超体》作为切入点,引出了本次科普的主题——“脑机接口”如何改变未来?在科普的开始,有的小朋友积极踊跃的向大家分享自己对脑机接口的认识,展现出了同学们对科学的好奇与学习热情。关昊雯同学围绕着脑机接口的概念、发展历程、原理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介绍。介绍过程中,关昊雯通过放映在猴子上进行的脑机接口游戏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热情,同学们积极踊跃地讨论了自己对于脑机接口的应用领域以及优缺点的看法。
最后,关昊雯呼吁大家在关注科技本身的时候,应该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技术应该是为人类服务的,它应该在捍卫人性的基础上追求至善至美,我们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也应当坚持科技向善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