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中丹学院院长赵红教授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王国大使馆座谈

  • 秦奕鸿
  • 2019-06-05
  • 1368

(图、文  姚鸽)

2019年5月29日,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赵红教授在Shahamak RezaeiKristian J. Sund以及Johannes K. Dreyer三位丹方合作导师的陪同下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王国大使馆与科技参赞彭斯震、教育组负责人邓理明和科技处秘书李严就中丹科教中心和中丹学院未来发展和建设进行座谈。

赵红院长同与会人员首先介绍了中丹科教中心和中丹学院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中丹学院特色的“三个融合”的概念---中丹两国融合、中西文化融合、“1+8”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和培养单位的科教融合。“中丹学院着眼于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利用中丹双方院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实现文明交融和互补以促进中丹双方的共同进步。我们学院目前已经发展了水和环境、可再生能源、纳米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五个学术领域。中丹学院的特点也很明确,我们是中丹双方导师联合全英文授课、中丹双方学生同班上课并且都能同时得到中丹双方导师的指导来获取国科大和丹麦合作学校的学位。”赵红院长继续说道,“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而人才对于创新来说不可或缺。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我们还是面临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不足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的问题。我相信每个中丹学院学生的潜力,我也看到了孩子们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在中丹学院的收获和成长。中丹学院是一个凝聚了各类优质资源的国际化平台,学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也受到中丹双方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让我们中丹学院的各类项目合作更加完善并且成为国际教育的知名品牌?怎样能为中丹双方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资源?怎样提升学生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怎样使得中丹学院这个平台为中丹两国的文明交融和共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人才储备?打造科教融合的优质平台既是每个中丹人的初心,也是肩上重要的使命。洽谈合作项目并非易事,就现在的双博士合作项目而言还是遇到了中丹双方院校要求不同、难以统一的瓶颈问题。每当我在中丹大楼看到那些认真上课的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我都会想象他们自信地步入工作岗位为这个社会、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模样。我还想为学生、为中丹学院做更多的事情。”

赵红院长温柔但是有力的话语引起了参会人员的深思。来自罗斯基勒大学的Kristian 教授和Johannes教授对此表示认同,他们从自己教学和科研的经历出发提出现今丹麦高校之间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同,甚至同一所高校不同院系之间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有所差别,这些都给合作事宜的协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Shahamak教授则提到希望中丹学院能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在丹麦学习交流,因此是否能够联合企业为学生以及双方的共同科研项目提供资助和扶持,加大中丹双方研发与合作的同时促使两方院校的共同进步。他强调有两种方式可以得到资金支持,一种是设立相应的基金,另外一种是第三方捐赠。中丹学院是中丹双方重要的合作,努力建设中丹学院的各个合作项目也是为两国的战略合作添砖加瓦。

在认真听取完大家意见之后,科技参赞彭斯震认为中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桥梁,也是两国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使馆一定竭尽全力促成相关合作事宜。教育组负责人邓理明表示中丹学院是中丹两国重要的合作项目,学院建设不仅仅需要中国教授出国交流访问,也要鼓励外国学者来中国进行相关的科研合作助力于打造合作共赢的国际化平台。

赵红院长表示感谢所有与会人员对中丹学院建设的支持关心,她会尽快落实大家提出的建议,继续努力推动中丹学院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王国大使馆座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王国大使馆座谈会场内合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王国大使馆座谈会后合影

5月31日,赵红院长就座谈会上的联合企业的建议在丹麦罗斯基勒大学Shahamak Rezaei教授的陪同下与哥本哈根市议员、北欧-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王海迪进行会谈。赵红院长首先介绍了中丹科教中心和中丹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建设历程,提出中丹学院是创新性的合作平台,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同外界进行合作。中丹学院可以针对于企业开设不同的合作培训课程,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也为中丹学院的学生争取更多资源和实习机会。Shahamak教授认为中丹学院可以同商会联合合作,为企业、管理者之间提供资源并且搭建沟通的桥梁,也为中丹学院的学生带来工作和发展机会。王海迪议员表示对中丹学院这个国际化合作平台早有了解,也愿意尽力促进中丹学院和商会之间的合作。

赵红院长、姚鸽博士与王海迪议员会谈之后合影